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科学研究

基于锂插层技术的材料制备、功能化应用及其机理研究

信息来源:微纳光电子学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9-06-20

报告题目:基于锂插层技术的材料制备、功能化应用及其机理研究

曾志远博士,助理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报告时间:2019年6月27日上午10:30

报告地点:二维材料光电科技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会议室

报告摘要:

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TMDC)是层状纳米材料,其超薄组装结构诱发出许多奇特性质;其制备与应用已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热门方向之一。TMDC的常规制备方法产率低、耗时长、质量差、适用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发明一种新的,通用的锂离子电池放电插锂加超声振荡的方法来量产制备单层纳米片状材料如MoS2, WS2, TiS2, TaS2, ZrS2,石墨烯,同时也能制备多层片状材料如BN, NbSe2, WSe2, Sb2Se3 和 Bi2Te3。与传统化学法插锂相比,电化学插锂具有产率高,制备时间短,室温反应等优点;并且能够通过锂离子电池放电曲线对反应进行实时监测,以便精确控制插层锂离子的数量,避免插层复合物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发二硫化钼-铂复合纳米材料应用于产氢催化研究。机理研究方面,因为锂离子电池是封闭体系,我们对锂离子电池内部的锂枝晶问题、正极热稳定性问题等产生的机理缺乏强有力的研究工具,因此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原位液体电镜技术为我们研究锂离子电池内部这些问题的产生机理打开了一扇窗口,我们自主开发了基于透射电镜技术的电化学液体池和液体样品杆,利用原位液体透射电镜技术实时观察到了锂离子电池在商业化的液相锂离子电解液LiPF6/EC/DC中电极表面所发生的电化学反应,首次实时观察到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的生成,锂枝晶的生长和溶解,电解液在电极表面的分解等的动态过程。

报告人简介:

曾志远,男,2006年,2008年和2013年分别在中南大学,浙江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获得材料学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导师张华教授。博士毕业即到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2013-2017),合作导师Haimei Zheng科学家。博后出站进入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和显示设备供应商,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硅谷总部,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2017-2019),从事半导体的等离子体刻蚀工艺研发。2019年加入香港城市大学材料学院。报告人共发表SCI论文54篇(34篇IF>9.5),他引9164次,单篇引用100次以上论文23篇,1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Web of Science),H因子37。其中第一/通讯作者18篇(12篇IF>9.5),第一作者单篇SCI最高他引943次。包括Nat. Commun. 1篇、Angew. Chem. Int. Ed. 3篇、Nano Lett. 2篇、Adv. Mater. 1篇、Energ. Environ. Sci. 1篇、Acc. Chem. Res. 1篇、Small 3篇等。电化学锂离子插层技术和原位液体透射电镜技术被ScienceNat. Mater.Nat. Nanotechnol.等学术媒体报道,获得了包括美国IBM公司、日本丰田公司、韩国三星公司等在内的多家企业关注和联系。研究工作被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国家实验室等报道。获2012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曾任美国电化学协会旧金山分会秘书长(2014-2015),2018年被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评为“2018高被引科学家”。

版权所有:深圳大学微纳光电子学研究院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