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一
题目:液态铜催化的单晶二维材料研究
报告人:耿德超 教授,天津大学
报告时间:2019年12月14号上午10:00
报告地点:深圳大学计算机软件大楼223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耿德超博士,1987年出生于山东枣庄,2015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师从刘云圻院士和于贵研究员。同年加入新加坡国立大学Kian Ping Loh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底加入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麻省理工国际设计中心Hui Ying Yang教授课题组继续开展博士后研究,已于2019年9月全职加入天津大学开展研究工作。耿德超博士长期从事石墨烯等二维材料的可控制备、性能调控及应用探索的研究,在上述学习工作期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已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论文18篇,包括Proc. Natl. Acad. Sci.( 1篇), J. Am. Chem. Soc.( 1篇), Angew. Chem. Int. Ed.( 1篇),Adv. Mater.( 6篇), Adv. Funct. Mater.( 1篇), Mater. Horiz.( 2篇), NPG Asia Mater.( 2篇)等,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论文总引用2300余次,h因子23,应邀撰写中英文著作各1章节,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项,授权7项。作为主要完成人(6/7)获2017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另获2016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
报告摘要:
二维材料的制备虽然在过去十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该领域仍存在着大面积制备困难、样品质量不高等挑战性难题。报告人以“大面积、高质量二维材料的可控制备”为主要目标,围绕“二维材料成核与生长的调控”这一核心问题,聚焦“催化剂基底设计”这一关键内容,开发了二维材料可控生长的液态金属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采用新型液态铜催化剂实现了石墨烯的大尺寸、高品质制备,被评述为首次、具有突破性的合成策略。随后,报告人利用所发展的新型液体铜催化剂实现了单晶石墨烯的形貌精确调控,为研究石墨烯的成核与生长机制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进一步,系统研究了石墨烯在液态铜上的刻蚀行为,首次发现了石墨烯的分形刻蚀现象,极大地丰富了石墨烯等二维材料的刻蚀研究内容。最后,报告人将该方法成功推广到新型碳化钼、六方氮化硼和碳化硅等其他二维材料及异质结的大面积可控制备,实现了液态铜催化剂的普适化应用。
报告二
题目:有机高分子储能材料
报告人:王成亮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报告时间:2019年12月14号上午10:30
报告地点:深圳大学计算机软件大楼223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王成亮,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武汉国家光电研究中心双聘教授,博导。2005、2010年分别本科、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和中科院化学所。随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和德国明斯特大学、伊尔梅瑙理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16年6月入职华中科技大学。长期从事于有机、高分子共轭材料的设计和合成,单晶及微纳米结构的控制生长,及其在有机光电子学和储能电池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报告摘要:
共轭有机高分子材料带动了有机电子学(包括OFET、OLED和OPV等)的发展。面对锂电池性能发展缓慢现状和多样化储能需求,共轭有机高分子材料似乎也可以占有一席之地。基于我们前期在OFET中获得的材料设计、单晶、多功能微纳米结构及电荷传输性能的调控经验,利用共轭有机高分子材料本身的特点,有望为未来锂电池的大规模应用提供新思路。本报告将介绍我们近期在有机高分子材料储能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